type
status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password
date
icon
📝 主旨内容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物理层
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
第四章 网络层
第五章 运输层
第六章 应用层
第七章 网络安全
第一章 概述
- 结构
- 按地域规模 - 个域网PAN、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
- 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关键区别在于技术和协议,一个是广播技术,一个是点对点的技术
- 互联网构成
- 网络边缘
- 端系统:位于互联网边缘与互联网相连的计算机和其他设备
- 端系统由各类主机(host)构成:桌面计算机、移动计算机、服务器、其他智能终端设备
- 网络核心
- 目标:将海量的端系统互联起来
- 由互联端系统的分组交换设备和通信链路构成的网状网络
- 分组交换(路由器、链路层交换机)
- 通信链路(光纤、铜缆、无线电、激光链路)
- 接入网目标
- 接入网的目标是将主机连接到边缘路由器上
- 边缘路由器是端系统Host去往任何其他远程端系统的路径上的第一台路由器
- 物理介质
- 传输单位 - bit
- 物理媒体 - 即发射机与接收机之前的具体的链路介质
- 引导型介质:信号在固体介质中传播,例如铜、光纤、同轴电缆
- 非引导型介质:信号自由传播,例如无线电(陆地无线电、卫星无线 电信道 )
存储常用字节 Byte
K/M/G 层级为 2^10 进制
传输常用比特 Bit
K/M/G 层级为 10^3 进制
- 网络边缘
- 主机 Host
- 客户端:便携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环等各类智能终端
- 服务器(服务器通常位于数据中心)各层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及
- 主机的功能
- 容纳(即运行)各层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应用程序
- 产生信息并向接入网发送数据
- 从网络接收数据并提供给应用程序
- 网络核心
- 目标:将海量的端系统互联起来
- 由各类交换机(路由器)和链路构成的网状网络
两大功能
功能 1 :路由
- 全局操作:确定数据分组从源到目标所使用的路径
- 需要路由协议和路由算法,产生路由表
功能 2 :转发
- 本地操作:路由器或交换机将接收到的数据分组转发出去(即移动到该设备的某个输出接口)
- 确定转发出去的接口 / 链路:根据从“入接口”收到分组头中的目的地址,查找本地路由表,确定“出接口”
- 交换类型
- 电路交换
- 电路交换通常采用面向连接方式
- 先呼叫建立连接,实现端到端的资源预留
- 预留的资源包括:链路带宽资源、交换机的交换能力
- 电路交换连接建立后,物理通路被通信双方独占,资源专用,即使空闲也不与其他连接共享
- 由于建立连接并预留资源,因此传输性能好;但如果传输中发生设备故障,则传输被中断
- 报文交换
- 存储&转发 - 路由器需要接收到完整的整个数据报文后,才能开始向下一跳发送
- 存储转发带来报文的传输延迟
- 将L位数据报文,以R bps的速率,发送到链路中: 需要L/R秒
- 分组交换
- 将大报文拆分成多个小分组
- 通信双方以分组为单位、使用存储转发机制,实现数据交互的通信方式
- 以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元,每个分组的首部都含有地址(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等控制信息
- 每个分组在互联网中独立地选择传输路径
- 支持灵活的统计多路复用
分组交换适合有
大量突发数据
传输需求的互联网三种交换的比较
- 电路交换需要建立连接并预留资源,难以实现灵活复用
- 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较灵活,抗毁性高,在传送突发数据时可提高网络利用率
- 由于分组长度小于报文长度,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时延小,也具有更好的灵活性,但附加信息开销更大
- 网络协议
- 网络协议
- 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即网络协议 (network protocol)
- 通信双方需要共同遵守,互相理解
- 三要素
- 语法:规定传输数据的格式(如何讲)
- 语义:规定所要完成的功能(讲什么)
- 时序:规定各种操作的顺序(双方讲话的顺序)
- 协议分层结构
- 层次栈( Protocol stack ) - 为降低网络设计的复杂性,网络使用层次结构的协议栈,每一层都使用其下一层所提供的服务,并为上层提供自己的服务
- 对等实体 (Peer) - 不同机器上构成相应层次的实体成为对等实体
- 接口 (Interface) - 在每一对相邻层次之间的是接口,其定义了下层向上层提供哪些服务原语
- 网络体系结构 (Network infrastructure) - 层和协议的集合为网络体系结构,一个特定的系统所使用的一组协议,即每层的协议,称为协议栈
- 服务
- 典型服务:面向连接传输服务,无连接传输服务
- 服务由一组可用于用户进程以访问服务的原语(操作)形式指定
- 原语告诉服务执行某些操作或报告对等实体所采取的操作
- 两种不同类型的服务:
- 面向连接 - 类似于同步机制,需要双方建立连接,每个“请求”或“响应”后,都在对方产生一个“指示”或“确认”动作
- 无连接 - 类似于异步机制,传输过程不需要应答
- 六个核心服务原语(以面向连接服务为例)
- 服务与协议的关系
- 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
- 实体使用协议来实现其定义的服务
- 上层实体通过接口使用下层实体的服务
- 模型
- 比特流(bit):物理层/一层。
- 数据帧(frame):数据链路层/二层。
- 数据包/报文分组(packet):网络层/三层。
- 数据报(datagram):传输层 UDP/四层。
- 数据段(segment):传输层 TCP/四层。
- 消息/报文(message):三层以上,通常指应用层/七层。
- 度量单位
- 比特率 (bit rate) - 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也称数据率
- 比特率的单位是 b/s,也可以写为
bps
bit per second
- 带宽 - 网络中某通道传送数据的能力,即单位时间内网络中的某信道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 单位是 bit/s
- 包转发率 (PPS) - 全称是 Packet Per Second,表示交换机或路由器等网络设备以包为单位的转发速率
- 线速转发:交换机端口在满负载的情况下,对帧进行转发时能够达到该端口线路的最高速度
- 时延 (delay & latency) - 是指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也称为延迟,包括:
- 传输时延 (transmission delay) - 数据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传输时延又称为发送时延
- 传播时延 (propagation delay) - 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 处理时延 (processing delay) - 主机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组时,为处理分组(例如分析首部、提取数据、差错检验或查找路由)各层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及所花费的时间
- 排队时延 (queueing delay) - 分组在路由器输入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所经历的时延
一般可以忽略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
- 往返时延 RTT(Round-Trip Time) - 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经历的总时间
- 可用于判断网络的通断性、测试网络时延、计算数据包丢失率等
- 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 带宽,即按比特计数的链路长度
- 若发送端连续发送数据,则在发送的第一个 bit 即将达到终点时,发送端就已经发送了时延带宽积个 bit ,而这些 bit 都在链路上向前移动
- 吞吐量 (throughput) -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 ( 或信道、接口 ) 的数据量,单位是 b/s
- 有效吞吐量 (goodput) - 单位时间内,目的地正确接收到的有用信息的数目(以 bit 为单位)
- 利用率
- 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
- 网络利用率则是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 丢包率 - 所丢失数据包的数量占所发送数据包的比率
- 时延抖动 - 变化的时延称为抖动(Jitter)
- 时延抖动起源于网络中的队列或缓冲,抖动难以精确预测
- 在语音、视频多媒体业务中,抖动往往会严重影响用户的体验
- 延迟丢包 - 在多媒体应用中,由于数据包延迟到达,在接收端需要丢弃失去使用价值的包
二、物理层
基础概念
位置:物理层是网络体系结构中的最低层
功能:如何在连接各计算机的传输媒体上传输数据比特流
作用:尽可能地屏蔽掉不同传输媒体和通信手段的差异
Note - 其不是一个具体的物理设备
DTE
数据终端设备- 一种具有一定的数据处理和转发能力的设备
- 可以是数据的源点或终点
DCE
数据电路终结设备- 在DTE和传输线路之间提供信号变换和编码的功能
- 负责建立、保持和释放数据链路
标准化的DTE/DCE接口具有:
- 机械特性 - 定义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
- 电气特性 - 规定了DTE/DCE之间多条信号线的电气连接及有关电路特性
- 功能特性 - 描述接口执行的功能,定义接线器的每一引脚(针,Pin)的作用
- 过程特性 - 指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物理层协议是DTE和DCE间的约定,规定了两者之间的接口特性
点对点通信线路 - 用于直接连接两个结点 (RS-232-C, RS-449)
广播通信线路 - 一条公共通信线路连接多个结点 (802.3)
通信基础
有限带宽信号
频谱
spectrum
是一个信号所包含的频率的范围,信号的绝对带宽等于频谱的宽度许多信号的带宽是无限的,然而信号的主要能量集中在相对窄的频带内,这个频带被称为有效带宽,或带宽
bandwidth
信号的信息承载能力与带宽有直接关系,带宽越宽,信息承载能力越强
信号在信道上传输时的特性
- 对不同傅立叶分量的衰减不同,引起输出失真
- 信道有截止频率
fc
,0 ~ fc
的振幅衰减较弱,fc
以上的振幅衰减厉害,这主要由信道的物理特性决定,0 ~ fc
是信道的有限带宽
- 实际使用时,可以接入滤波器,限制用户的带宽
- 通过信道的谐波次数越多,信号越逼真
波特率(baud)和比特率(bit)的关系
- 波特率:每秒钟信号变化的次数,也称调制速率
- 比特率:每秒钟传送的二进制位数
- 波特率与比特率的关系取决于信号值与比特位的关系;例如,每个信号值可表示3位,则比特率是波特率的3倍;每个信号值可表示1位,则比特率和波特率相同
对于比特率为Bbps的信道,发送8位所需的时间为 8/B秒,若8位为一个周期T,则一次谐波的频率是:
f1 = B/8 Hz
;能通过信道的最高次谐波数目为:N = fc / f1
通信、消息、信息、数据、信号
1. 通信是在源点与终点之间传递消息或者信息,但信息和消息有着不同的概念
2. 消息是指能向人们表达客观物质运动和主观思维活动的文字、符号、数据、语音和图像等
消息两个特点 :
①能被通信双方所理解
②可以相互传递
3. 信息是指包含在消息中对通信者有意义的那部分内容
4. 消息是信息的载体,消息中可能含有信息
5. 数据是对某一事实的不经解释并赋予一定含义的数字、字母、文字等符号及其组合的原始表达
6. 信号是消息的载体(比如电信号、光信号等)
传输方式
- 数字通信和模拟通信
- 以模拟信号(连续变化)来传送消息的通信方式称为模拟通信,而传输模拟信号的通信系统称为模拟通信系统
- 以数字信号(离散变化)来传送消息的通信方式称为数字通信,而传输数字信号的通信方式称为数字通信系统
- 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可以相互变换,即A/D和D/A
- 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
- 串行传输 - 指数据在一个信道上按位依次传输的方式
- 其特点是:
- 所需线路数少,投资省,线路利用率高
- 在发送和接收端需要分别进行并/串和串/并转换
- 收发之间必须同步,适用于远距离数据传输
- 并行传输 - 指数据在多个信道上同时传输的方式
- 其特点是:
- 在终端装置和线路之间不需要对传输代码作时序变换
- 需要n条信道的传输设施,故其成本较高,适用于要求传输速率高的短距离数据传输
- 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
- 单工 - 指两个站之间只能沿一个指定的方向传送数据信号
- 半双工 - 指两个站之间可以在两个方向上传送数据信号,但不能同时进行,又称“双向交替”模式,发/收之间的转向时间为20~50ms
- 全双工 - 指两个站之间可以在两个方向上同时传送数据信号
- 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
- 异步传输 - 被传送的每一个字符一般都附加有1个起始位和1个停止位,起始位与停止位的极性不同,为了保证正确接收,利用一个频率为传输比特率的n(=16)倍的时钟,在每一个比特周期的中心采样
- 同步传输 - 每一个字符使用起止位按位进行传送,数据块以帧作为整体传输,并做到:
- 发/收之间的位同步
- 每一帧建立同步标志,建立帧同步
区别:异步传输的发送器的接收器的时钟是不同步的,而同步传输两者的时钟是同步的
- 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
基带传输 - 指未对载波调制的待传信号称为基带信号,它所占的频带称为基带;基带传输,指一种不搬移基带信号频谱的传输方式
- 基带传输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传输方式,一般用低电平表示“0”,高电平表示“1”
- 适用范围:低速和高速的各种情况
- 限制:因基带信号所带的频率成分很宽,所以对传输线有一定的要求
频带传输 - 指利用调制解调器搬移信号频谱的传输体制
- 搬移频谱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信道的频率特性
数据编码技术
研究数据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如何进行编码(变换)
- 归零编码(RZ)
- 原理:高电平代表 1,低电平代表 0,每个时钟周期的中间均跳变为低电平,接收方可以根据该跳变调整时钟。
- 不归零制码(NRZ:Non-Return to Zero)
- 原理:用两种不同的电平分别表示二进制信息“0”和“1”,低电平表示“0”,高电平表示“1”
- 缺点:
- 难以分辨一位的结束和另一位的开始
- 发送方和接收方必须有时钟同步
- 若信号中“0”或“1”连续出现,信号直流分量将累加
- 结论:容易产生传播错误
- 曼彻斯特码(Manchester),也称相位编码(以太网使用)
- 原理:每一位中间都有一个跳变,从低跳到高表示“0”,从高跳到低表示“1”
- 优点:克服了NRZ码的不足,每位中间的跳变即可作为数据,又可作为时钟,能够自同步
- 以太网使用曼彻斯特编码
- 差分曼彻斯特码(Differential Manchester)
- 原理:每一位中间都有一个跳变,每位开始时有跳变表示“0”,无跳变表示“1”。位中间跳变表示时钟,位前跳变表示数据
- 优点:时钟、数据分离,便于提取
- NRZI 码
- 逢1变化的NRZ码 - 在每位开始时,逢“1”电平跳变,逢“0”电平不跳变
- 逢0变化的NRZ码 - 在每位开始时,逢“0”电平跳变,逢“1”电平不跳变
- USB 2.0 使用 NRZI 码编码
频带传输
数字数据的模拟传输,也称频带传输
- 指在一定频率范围内的线路上,进行载波传输。用基带信号对载波进行调制,使其变为适合于线路传送的信号
- 调制(Modulation):用基带脉冲对载波信号的某些参量进行控制,使这些参量随基带脉冲变化
- 解调(Demodulation):调制的反变换
- 调制解调器MODEM(modulation-demodulation)
三种调制技术:载波 Asin(wt + ß)的三个特性幅度、频率、相位
- 幅移键控法(调幅) Amplitude-shift keying (ASK)
- 幅移就是把频率、相位作为常量,而把振幅作为变量
- 容易实现但抗干扰能力差
- 频移键控法 (调频)Frequency-shift keying (FSK)
- 频移就是把振幅、相位作为常量,而把频率作为变量
- 抗干扰能力强,使用广泛
- 相移键控法(调相) Phase-shift keying (PSK)
- 相移就是把振幅、频率作为常量,而把相位作为变量
- 正交振幅调制(QAM)
- 在相同频率下将 ASK 和 PSK 结合起来,形成叠加信号
- 设波特率为 B,采用 m 个相位,每个相位有 n 种振幅,那么QAM技术的传输速率
性能度量
传输速率 - 指单位时间内传送的信息量,是衡量数据通信系统传输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常用的传输速率有两种:
- 调制速率(波特率、码元速率)指单位时间内调制信号波形的变换次数,其单位是波特:
- 数据信号速率(传信率、比特率)指单位时间内通过信道的信息量,其单位是比特/秒:
- 调制速率与数据信号速率的关系: ,其中 M 是码元的进制数
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
- 奈魁斯特定理 - 最大数据传输率 =
- 任意信号通过一个带宽为
H
的低通滤波器,则每秒采样2H次就能完整地重现该信号,信号电平分为V
级(码元数量)
- 香农定理 - 带宽为
H
赫兹,信噪比为S/N
的任意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率为 - S为接收信号功率,N为噪声功率(指正态分布的加性高斯白噪声)
- 此式是利用信息论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
- 与信号电平级数、采样速度无关
- 此式仅是上限,难以达到
- 这两者是同时生效的,需要取其最小值
频带利用率
- 指单位传输带宽所能实现的传输速率
信噪比SNR
- 指信号通路某一点上的信号功率 与混在信号中的噪声功率 之比值(常用对数表示)。SNR用来描述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噪声影响的度量:
平均误码率
- 指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出错码元数 占总码元数 0的比例
采样频率至少要是最大传输速率的两倍才能保证不失真
传输介质
传输介质是指发送器与接收器之间的物理通路可分两大类:
- 导引型传输介质 - 指电磁波被导向沿着某一媒体传播,包括
- 双绞线、同轴电缆、电力线和光纤等
- 非导引型传输介质 - 指电磁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或海洋中进行的无线传播,包括
- 短波传输、地面微波
- 卫星微波、光波传输等
导引型传输介质
双绞线 - 具有绝缘保护层的两根铜导线按一定密度绞缠在一起形成的线对
- 通常多根双绞线再绞合成电缆状
- 影响双绞线的特性阻抗、衰减和近端串扰的因素:绞合密度、扭绞方向和绝缘材料等
- 适用于模拟传输或数据传输,通信距离一般为几到几十公里
- 价格便宜。最常用的传输介质之一,在局域网和传统电话网中广泛应用
- 加金属屏蔽层的为STP屏蔽双绞线,不加的则为UTP无屏蔽双绞线
同轴电缆 - 同轴电缆由硬的铜质芯线和外包一层绝缘材料,在绝缘材料外面是一层网状密织的外导体,以及塑料保护外套组成
- 同轴电缆具有寿命长、容量大、传输稳定、外界干扰小、维护方便等优点
- 按特性阻抗的不同,分为基带同轴电缆(50Ω)和宽带同轴电缆(75Ω)
- 基带同轴用来传送基带信号,其距离可达1km,传输速率为10Mb/s
- 宽带同轴是有线电视的标准传输电缆,传送频分复用的宽带信号,信号频率可高达300-400MHz,距离可达100km
- 局域网发展初期广泛地使用同轴电缆(50Ω)
- 现在同轴电缆(75Ω)主要用在有线电视网
光纤 - 光纤通信已成为现代通信技术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
- 光纤是一种新型的光波导,结构一般是双层或多层同心圆柱体,由纤芯、包层和护套组成
- 三种实用光纤
- 多模突变光纤(又称阶跃光纤): 指光纤的纤芯和包层的折射率沿光纤的径向分布是均匀的,而在两者的交界面上发生突变
- 多模突变光纤的带宽较窄,适用于小容量短距离通信
- 多模渐变光纤:指纤芯的折射率是半径 r 的函数n(r),沿着径向随 r 的增加逐渐减小,直到达到包层的折射率值为止,而包层内的折射率又是均匀的
- 多模渐变光纤带宽较宽,适用于中容量中距离通信
- 单模光纤:指纤芯中仅传输一种最低模式的光波,由于纤芯直径很小(通常为8~12μm),制作工艺难度大,其折射率分布属于突变型
- 单模光纤的带宽极宽,适用于大容量远距离通信
- 光纤通信系统的收发端器件
- 发送端的光源
- 发光二极管:价格较低,工作温度也较宽,使用寿命长
- 注入激光二极管:发光效率高,可支持较高的传输速率
- 接收端
- 光敏二极管:遇到光照射时,光敏二极管会产生一个电脉冲
- 光敏二极管的典型响应时间为 1ns,因而限制传输速率在 1Gb/s 左右
- 优势
- 传输损耗小、中继距离长,对远距离传输很经济
- 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
- 体积小、重量轻
电力载波
- 电力载波是电力系统特有的通信方式
- 利用现有电力线,通过载波方式将模拟或数字信号进行高速传输
- 电力线是指输送电能的电力线路
- 按结构形式的不同,输电线路分架空输电线路和电缆线路
- 架空输电线由线路杆塔和电力线组成
非导引型传输介质
短波传输(无线电波)
- 短波是指以波长为 100m~10m(或频率为3~30MHz)的电磁波
- 实用短波是 3~30MHz
- 短波(频率为 2MHz 以下)
- 可沿地球表面以地波形式传播(数百千米)
- 主要以天波的形式靠大气层中的电离层反射传播(达数千~上万千米)
多径传播 - 短波电波通过若干条路径或者不同的传播模式由发信点到达收信点的长度不同,而引起由发信点到达收信点的时间不同的现象
多径时散 - 指不同路径的时延差;与路径长度、工作频率、昼夜、季节等因素有关
多径时散对数据通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码间干扰,为了保证传输质量,往往采用限制数据传输速率的措施
衰落 - 指在短波传输过程中,收信电平出现忽高忽低随机变化的现象
- 衰落按其持续时间的长短分为快衰落(信号起伏持续时间仅几分之一秒)与慢衰落(持续时间可达一小时或更长 )
散射传输(无线电波)
散射通信是指利用大气层中传输媒体的不均匀性对无线电波的散射作用进行的超视距通信
特点:可在被高山、湖泊等障碍物阻隔数百千米的用户之间实现超视距通信,适合于军事应用
散射通信包括对流层散射通信、电离层散射通信和流星余迹散射通信
地面微波
微波 - 指在对流层的视距范围内,以波长为 1m~1mm(或频率为300MHz~300GHz)的电磁波进行信息传输(直线传播)
多路复用、射频工作和中继接力是地面微波传输的三个最基本的工作特点
优点:
- 频带宽、容量大
- 受外界干扰小,可靠性和稳定性好
- 易制成高增益、方向性强的天线,通信效果较好
- 点-点通信,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缺点
- 中继站选点较复杂,对施工、维护带来不便
- 易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 属于暴露式通信,易被截获窃听,通信保密性差
光波传输
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都属于光波的范畴;光波的波长在3×102~60×104μm,频率在3×1012~5×1016Hz
光波通信目前有三种分类:
- 按照光源特性的不同,分为激光通信和非激光通信
- 按照传输媒体的不同,分为大气激光通信和光纤通信
- 按照传输波段的不同,光波通信分为可见光通信、红外线(光)通信和紫外线(光)通信
可见光通信的优点
- 可见光方向性好,可用来高精度市内定位,保密性强
- 速度高,最高传输速率达Gbps级
- 抗干扰,抗复杂电磁干扰
- 多功能合一,具备照明、通信、传感、显示等功能一体化
物理接口特性
机械特性:指明接口所用的接线器形状尺寸、引脚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
电器特性: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范围
功能特性: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表示何种意义
过程特性:或称规程特性,指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时间的出现顺序
无线与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或反射无线电波,在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进行的通信。
卫星通信又是宇宙无线电通信形式之一,而宇宙通信是指以宇宙飞行体为对象的无线电通信,它有三种形式:
- 宇宙站与地球站之间通信
- 宇宙站之间通信
- 通过宇宙站转发/反射进行地球站间通信
同步卫星通信
- 地球同步轨道
- 从地球上的特定位置观看时,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卫星经过一个恒星天后,会出现在天空中完全相同的位置
- 圆形的地球同步轨道的半径为 42,164km
- 地球静止轨道
- 在地球赤道上空约36000km的太空中围绕地球的圆形轨道
- 其绕地球运行周期为1恒星日,与地球自转同步
- 同步卫星在赤道上空36000km,三颗相距120度的卫星就能覆盖整个赤道圆周
卫星通信的特点
- 传播时延长,从一个地球站经卫星到另一个地球站的电波传播传播时间约需240~280ms(可取270ms)
- 传播损耗大,达200dB左右
- 受大气层的影响大
- “面覆盖”式的传播信道
卫星通信的缺点
- 传输时延大:500毫秒~800毫秒的时延
- 高纬度地区难以实现卫星通信
- 为了避免各卫星通信系统之间的相互干扰,同步轨道的星位是有一点限度的,不能无限制地增加卫星数量
- 太空中的日凌现象和星食现象会中断和影响卫星通信
多路复用技术
复用
multiplexing
技术的目的是:允许用户使用一个共享信道进行通信,避免相互干扰,降低成本,提高利用率。频分复用 FDM
频分复用(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 FDM)是一种将多路基带信号调制到不同频率载波上,再进行叠加形成一个复合信号的多路复用技术
- 频分复用将整个带宽分为多份,用户在分配到一定的频带后,在通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占用这个频带
- 频分复用的所有用户在同样的时间占用不同的带宽资源(请注意,这里的“带宽”是频率带宽而不是数据的发送速率)
- 每个信道分配的带宽可不相同,但他们的总和必须不超过信道总带宽。且实际中为了防止信道间的干扰,相邻信道间会加入“保护频带”
- 优点 - 系统效率高,技术成熟,实现容易。
时分复用 TDM
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TDM) 将时间划分为一段段等长的时分复用帧(TDM帧)
- 每一个时分复用的用户在每一个 TDM 帧中占用固定序号的时隙
- 每一个用户所占用的时隙是周期性地出现(其周期就是TDM帧的长度)的。
- TDM 信号也称为等时 (isochronous) 信号。
- 时分复用的所有用户在不同的时间占用同样的频带宽度
存在的不足:使用时分复用系统传送计算机数据时,由于计算机数据的突发性质,用户对分配到的子信道的利用率一般是不高的。
统计时分复用 STDM
统计时分复用(statistical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STDM)是指动态地按需分配共用信道的时隙,只将需要传送数据的终端接入共用信道,以提高信道利用率的多路复用技术。
波分复用 WDM
波分复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WDM)是利用多个激光器在单条光纤上同时发送多束不同波长激光的技术
码分复用 CDMA
码分多址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 是指利用码序列相关性实现的多址通信 , 基本思想是靠不同的地址码来区分的地址
- 各用户使用经过特殊挑选的不同码型,因此彼此不会造成干扰
- 码分多路复用技术具有频谱利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强、语音质量好等优点,还可以减少投资和降低运行成本,主要用于无限通信系统,特别是移动通信系统。
每一个比特时间划分为
m
个短的间隔,称为码片 (chip)每个站被指派一个唯一的
m
bit 码片序列- 如发送比特 1,则发送自己的
m
bit 码片序列
- 如发送比特 0,则发送该码片序列的二进制反码
正交关系
- 每个站分配的码片序列不仅必须各不相同,并且还必须互相正交 (orthogonal)
- 在实用的系统中是使用伪随机码序列
- 令向量 S 表示站 S 的码片向量,令 T 表示其他任何站的码片向量
- 两个不同站的码片序列正交,就是向量 S 和T 的规格化内积 (inner product) 等于 0
Supplement
- TDM与FDM相比,抗干扰能力更强,可以逐级再生整形,避免干扰的积累。FDM更适合传输模拟信号,TDM适合传输数字信号。
- 多路复用器可以结合来自两条或多条线路的传输
- T1:125微秒一次采样,包含 24 条被复用在一起的信道,每个信道有 8 bit(7个数据位,1个信令位),外加 1 bit 的控制位,故每 125ms 产生 24*8+1=193 bits。
- data rate: 1.544Mbps
- data rate: 2.048Mbps
E1:125微秒一次采样,包含 32 个信道(30个传输信息,2个信令 ),每个信道有 8bit。
- PCM 脉冲编码调制,每秒采样 8000 次(125 微秒/样值),用于将模拟信号数字化,是现代电话系统的核心。
三、数据链路层
Intro
数据链路层在协议栈中的位置:
- 向下:利用物理层提供的位流服务
- 向上:向网络层提供明确的 (well-defined) 服务接口,表现为一条无差错的链路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 成帧 (Framing) - 将比特流划分成“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检测和纠正物理层在比特传输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数据链路层功能需借助“帧”的各个域来实现
- 差错控制 (Error Control) - 处理传输中出现的差错,如位错误、丢失等
- 流量控制 (Flow Control) - 确保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不大于接收方的处理速率;避免接收缓冲区溢出
数据链路层提供的服务:
- 无确认 无连接 服务( Unacknowledged connectionless )
- 发送数据帧时不需要建立链路,接收方不对收到的帧进行确认
- 适用场景:误码率低的可靠信道;实时通信;
- 网络实例:以太网
- 有确认 无连接 服务( Acknowledged connectionless )
- 每一帧都得到单独的确认
- 适用场景:不可靠的信道(无线信道)
- 网络实例:802.11
- 有确认 有连接 服务( Acknowledged connection-oriented )
- 可靠性最高,有三个阶段:建立数据链路、传输帧、释放数据链路(链路管理)
- 适用场景:长延迟的不可靠信道
成帧
将一段数据的前后分别加上首部和尾部就构成了帧。
首部和尾部有很多控制信息,他们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确定帧的界限,即帧定界。
帧同步指的是接收方能从二进制流中区分帧的开始和终止。
成帧(framing)的方式
字节计数法 (Byte Count)
- 计数错误将导致连续错误
带字节填充的定界符法 (Flag Bytes with Byte Stuffing)
定界符(FLAG):一个特殊的字节,比如 01111110,即 0x7E,用于区分前后两个不同的帧
- 有效载荷中可能出现定界符,可使用转义字符:
带比特填充的定界符法 (Flag Bits with Bit Stuffing)
若在有效载荷中出现连续5个1比特,则直接插入1个0比特:
更容易由硬件实现,性能优于字节填充。
物理层编码违例 (Physical layer coding violations)
核心思想:选择的定界符不会在数据部分出现
4B/5B编码方案 - 4比特数据映射成5比特编码,剩余的一半码字(16个码字)未使用,可以用做帧定界符
- 例如: 00110组合不包含在4B/5B编码中,可做帧定界符
前导码 - 存在很长的 前导码(preamble),可以用作定界符
- 例如:传统以太网、802.11
曼切斯特编码 / 差分曼切斯特编码
- 正常的信号在周期中间有跳变,持续的高电平(或低电平)为违例码,可以用作定界符
- 例如:802.5令牌环网
由于字节计数法的脆弱性和字符填充在实现上的复杂性与不兼容性,现在常常使用的是比特填充和编码违例。
差错控制
链路层存在的一个问题:信道的噪声导致数据传输问题
- 差错( incorrect ):数据发生错误
- 丢失( lost ):接收方未收到
- 乱序(out of order):先发后到,后发先到
- 重复(repeatedly delivery):一次发送,多次接收
解决方案:差错检测与纠正、确认重传
- 确认:接收方校验数据(差错校验),并给发送方应答,防止差错
- 定时器:发送方启动定时器,防止丢失
- 顺序号:接收方检查序号,防止乱序递交、重复递交
通信信道的噪声可以分为两类:热噪声和冲击噪声。
- 热噪声是信道固有的,引起的差错是随机差错,可以通过提高信噪比来降低其对数据的影响。
- 冲击噪声一般是由外界电磁干扰引起的,引起的是突发差错。它是引起传输差错的主要原因,不能通过提高信噪比来避免。
流量控制
链路层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接收方的处理速率
解决方案
- 基于反馈 (feedback-based) 的流量控制 - 接收方反馈,发送方调整发送速率
- 基于速率 (rate-based) 的流量控制 - 发送方根据内建机制,自行限速
差错检测和纠正
检错码(error-detecting code)- 在被发送的数据块中,包含一些冗余信息,但这些信息只能使接收方推断是否发生错误,不能推断哪位发生错误,接收方可以请求发送方重传数据
- 主要用在高可靠、误码率较低的信道上,例如光纤链路
- 偶尔发生的差错,可以通过重传解决差错问题
纠错码(error-correcting code) - 发送方在每个数据块中加入足够的冗余信息,使得接收方能够判断接收到的数据是否有错,并能纠正错误(定位出错的位置)
- 主要用于错误发生比较频繁的信道上,如无线链路
- 也经常用于物理层,以及更高层(例如,实时流媒体应用和内容分发)
- 使用纠错码的技术通常称为前向纠错(FEC,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码字 (code word) - 一个包含
m
个数据位和r
个校验位的n
位单元- 描述为 (n, m) 码,
n=m+r
码率 (code rate) - 码字中不含冗余部分所占的比例,可以用
m/n
表示海明距离 (Hamming distance) - 两个码字之间不同对应比特的数目
- 例:
0000000000
与0000011111
的海明距离为5
- 如果两个码字的海明距离为
d
,则需要d
个单比特错就可以把一个码字转换成另一个码字
- 为了检查出
d
个错,可以使用海明距离为d+1
的编码
- 为了纠正
d
个错,可以使用海明距离为2d+1
的编码
典型检错码
常用的检错码包括:
- 奇偶检验 (Parity Check):1位奇偶校验是最简单、最基础的检错码
- 1位奇偶校验:增加1位校验位,可以检查奇数位错误
- 校验和 (Checksum):主要用于TCP/IP体系中的网络层和传输层
- 发送方:进行 16 位二进制补码求和运算,计算结果取反,随数据一同发送
- 接收方:进行 16 位二进制补码求和运算(包含校验和),结果非全1,则检测到错误
- 循环冗余校验 (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数据链路层广泛使用的校验方法
- 给定一个
m
bit 的帧或报文,发生器产生一个r
bit 的帧检测序列 FCS
,这样形成一个m+r
bit 的帧 - 发送方和接收方先商定一个多项式 G(x) (最高位和最低位必须为1),使得这个带校验码的帧刚好能被整除。
- 接收方用接收到的帧去除这个多项式,如果没有余数则认为没有出现差错。
- 假定一个帧有
m
bit,G(x) 的阶为r
,那么计算过程如下: - 在帧的后面加上
r
个0 - 模2除得到的余数加在帧的后面(不要之前的0了)即可
- 可以检测所有长度小于等于
r
的突发性错误
模2除就是除法内的加减做异或即可(乘除不变)
典型纠错码
设计纠错码
- 要求:
m
个信息位,r
个校验位,纠正单比特错
- 对
2^m
个有效信息中任何一个,有n
个与其距离为1
的无效码字:
- 因此有
(n+1)2^m ≤ 2^n
- 利用
n=m+r
,得到(m+r+1) ≤ 2^r
- 在给定
m
的情况下,利用该式可以得出纠正单比特错误校验位数的下界
Hamming SEC Code
Hamming distance
- 两个位模式之间不同的位数- 当最小的distance为2时,提高一位的错误检测,如奇偶码
- 当最小的distance为3时,提供一位的错误纠正
- 纠错 d 位,则需要 2d+1 的码距;检错 d 位,则只需要 d+1 的码距。
Hamming code
的计算方式如下:- 从左到右由1开始编号(有好人提到书里是最小位 Least-significant position 开始)
- 将编号为2的整数幂的位标记为奇偶校验位(1, 2, 4, 8, ...)
- 剩余的其他位用于数据位
- 校验位 1 校验最右位为1的位(0001,0011,0101....),校验位 2 则校验右边第二位为1的位... 进行的是偶校验
- 每个数据位都至少被2个校验位覆盖
如果校验码 xor 为0000则没有错误,如校验码为1010,则第10位错误,需要翻转
Extend Hamming Code
通过添加一个对整个数字进行校验的校验位,可以使Hamming distance变成4,提供1位的错误纠正和2位的错误检测
- H为偶且P4为偶,则没有错误
- H为奇且P4为奇,则发生了1位的可纠正错误(如果仅1位出错,P4应该为奇)
- H为偶而P4为奇,则仅P4位发生错误,翻转即可
- H为奇而P4为偶,则发生了两个位的错误
SEC/DED的使用是广泛的,SEC需要的位数
p
满足 海明码纠正的实现过程:
- 每个码字到来前,接收方计数器清零
- 接收方检查每个校验位k (k = 1, 2, 4 …)的奇偶值是否正确(每组运算)
- 若 pk 奇偶值不对,计数器加 k
- 所有校验位检查完后,若计数器值为0,则码字有效;若计数器值为 j,则第 j 位出错
基本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物理层进程和某些数据链路层进程运行在专用硬件上(如网络接口卡),数据链路层进程的其他部分和网络层进程作为操作系统的一部分运行在CPU上,数据链路层进程的软件通常以设备驱动的形式存在。
乌托邦式单工协议
假设
- 单工(Simplex)协议:数据单向传输
- 完美信道:帧不会丢失或受损
- 始终就绪:发送方/接收方的网络层始终处于就绪状态
- 瞬间完成:发送方/接收方能够生成/处理无穷多的数据
乌托邦:完美但不现实的协议
- 不处理任何流量控制或纠错工作
- 接近于无确认的无连接服务,必须依赖更高层次解决上述问题
发送方
- 在循环中不停发送
- 从网络层获得数据
- 封装成帧
- 交给物理层
- 完成一次发送
接收方
- 在循环中持续接收
- 等待帧到达(frame_arrival)
- 从物理层获得帧
- 解封装,将帧中的数据传递给网络层
- 完成一次接收
无错信道上的停等式协议
不再假设
- 接收方能够处理以无限高速进来的数据
- 发送方以高于接收方能处理到达帧的速度发送帧,导致接收方被“淹没”(overwhelming)
仍然假设
- 通信信道不会出错(Error-Free)
- 数据传输保持单向, 但是需要双向传输链路(半双工物理信道)
停-等式协议(stop-and-wait)
- 发送方发送一帧后暂停,等待确认(Acknowldgement)到达后发送下一帧
- 接收方完成接收后,回复确认接收
- 确认帧的内容是不重要的:哑帧(dummy frame)
发送方
- 完成一帧发送后
- 等待确认到达
- 确认到达后,发送下一帧
接收方
- 完成一帧接收后
- 交给物理层一个哑帧
- 作为成功接收上一帧的确认
有错信道上的单工停等式协议
假设通信信道可能会出错,导致:
- 帧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被损坏,接收方能够检测出来
- 帧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丢失 ,永远不可能到达接收方
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
- 发送方增加一个计时器(timer),如果经过一段时间没有收到确认,发送方将超时,于是再次发送该帧
序号(SEQ:sequence number)
- 接收方需要区分到达的帧是第一次发来的新帧
- 让发送方在发送的帧的头部放一个序号,接收方可以检查它所收到的帧序号,由此判断这是个新帧还是应该被丢弃的重复帧。
序号所需要的最小位数(bits)
- 在这个协议中,唯一不明确的地方出现在当前帧(序号m)和它的直接后续帧(序号m+1)
- 1 bit序号(0或1)就足以满足要求。
自动重复请求,或带有重传的肯定确认
- 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 PAR(Positive Acknowledgement with Retransmission)
发送方
- 初始化帧序号0,发送帧
- 等待:正确的确认/错误的确认/超时
- 正确确认:发送下一帧
- 超时/错误确认:重发
接收方
- 初始化期待0号帧
- 等待帧达到
- 正确帧:交给网络层,并发送该帧确认
- 错误帧:发送上一个成功接收帧的确认
停止等待协议的效率问题
- 停止等待协议的问题是只能有一个没有被确认的帧在发送中
如长肥网络 (LFN,Long Fat Network):如果一个网络的带宽-延迟乘积 (bandwidth-delay product) 很明显的大于 105 bits (~12 kB),则可以被认为是长肥网络
- 信道利用率很低:每一帧的发送时间是1毫秒,由于传播延迟较长,发送者在541毫秒之后才能收到确认,信道利用率就是1/541
- 一种提高效率的方法:可以使用更大的帧,但是帧的最大长度受到信道比特错误率(BER,Bit Error Ratio)的限制,帧越大,在传输中出错的概率越高,将导致更多的重传
滑动窗口协议
协议基本思想 - 窗口机制
- 发送方和接收方都具有一定容量的缓冲区(即窗口),发送端在收到确认之前可以发送多个帧
目的 - 对可以连续发出的最多帧数(已发出但未确认的帧)作限制
序号使用 - 循环重复使用有限的帧序号
流量控制 - 接收窗口驱动发送窗口的转动
- 发送窗口:其大小记作WT,表示在收到对方确认的信息之前,可以连续发出的最多数据帧数
- 接收窗口:其大小记作WR ,为可以连续接收的最多数据帧数
累计确认
- 不必对收到的分组逐个发送确认,而是对按序到达的最后一个分组发送确认。
捎带确认
- 为了提高效率,允许确认被捎带在回复帧中,称为捎带确认(
piggybacking
) - 一个帧包含发送数据和ACK
- 如果没有数据发送,发送独立的确认帧
- 如果需要发送数据,但是没有新的确认,则重新发送上一次已经发送过的确认
- 接收端允许发送
Receive Not Ready(RNR)
报文来切断对方的帧流
- 在滑动窗口协议中,接收端需要通过一个确认帧来重启滑窗
回退N协议
出错全部重发
- 当接收端收到一个出错帧或乱序帧时,丢弃所有的后继帧,并且不为这些帧发送确认
- 发送端超时后,重传所有未被确认的帧
- 通常对于 k 比特的序列号,允许的最大窗口为 (参考下面为什么)
- 过大会导致接收方无法区分新帧和旧帧
- 该策略对应接收窗口为
1
的情况,即只能按顺序接收帧
优点:连续发送提高了信道利用率
缺点:按序接收,出错后即便有正确帧到达也丢弃重传,这一方面又降低了传输的效率。
选择重传协议
基本原理 在发送过程中,如果一个数据帧计时器超时,就认为该帧丢失或者被破坏;接收端只把出错的的帧丢弃,其后面的数据帧保存在缓存中,并向发送端回复NAK;发送端接收到NAK时,只重传出错的帧
- 如果落在窗口内的帧从未接受过,那么存储起来,等比它序列号小的所有帧都正确接收后,按次序交付给网络层
- 接收端收到的数据包的顺序可能和发送的数据包顺序不一样,因此在数据包里必须含有序列号来帮助接收端进行排序。
滑动窗口长度 - 为了保证接收方向前移动窗口后,新窗口与旧窗口没有重叠部分,需要保证:,且显然应该有 ,故发送窗口的尺寸: 发送窗口应等于或小于序列号空间的一半。
- 一般情况下,接受窗口的大小和发送窗口的大小是一致的。
数据链路协议实例
PPP 和 HDLC 是当前使用最广泛的广域网数据链路层控制协议。
PPP 协议
PPP
Point-to-Point Protocol
协议由IETF制定,1994年成为正式标准(RFC1661)- PPP协议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数据链路层协议之一
- 能够在不同的链路上运行
- 能够承载不同的网络层分组
- 点对点协议、面向字节的协议,长度是整数个字节
- 特点:简单、灵活
- 主要目的是通过拨号或专线的方式建立点对点连接发送数据,使其成为各种主机、网桥和路由器之间简单连接的一种共同的解决方案。
PPP 协议的功能
- 利用帧定界符封装成帧
- 填充技术实现透明数据传输:字节填充、零比特填充
- 帧的差错检测
- 实时监测链路工作状态
- 设置链路最大传输单元(MTU)
- 网络层地址协商机制
- 数据压缩协商机制
PPP 未实现的功能
- 帧数据的纠错功能 - 数据链路层的PPP协议只进行检错,PPP协议是不可靠传输协议
- 流量控制功能 - PPP协议未实现点到点的流量控制
- 可靠传输功能 - PPP为不可靠协议,不使用帧的序号。不可靠网络中可能使用有序号的工作方式。
- 多点连接功能 - PPP协议不支持多点线路,只支持点对点的链路通信。
- 单工和半双工链路 - PPP协议支持全双工链路
PPP 协议构成
- 封装 (Encapsulation)
- 提供在同一链路上支持不同的网络层协议
- PPP 既支持异步链路(无奇偶检验的8比特数据),也支持面向比特的同步链路
- IP 数据包在PPP帧中是其信息部分,其长度受到MTU的限制
- 链路控制协议 LCP (Link Control Protocol)
- 用来建立、配置和测试数据链路的链路控制协议,通信双方可协商一些选项
- 网络控制协议 NCP (Network Control Protocol)
- 其中每个协议支持一种不同的网络层协议,如IP、OSI的网络层、DECnet、AppleTalk等
PPP 协议中的透明传输
- 当 PPP 用在异步传输时,使用一种特殊的字符填充法
- 避免在信息字段中出现和标志字段一样的比特组合(
0X7E
) - 当PPP使用异步传输时,定义转义字符
0X7D
,并使用字节填充 - 将信息字段中出现的0x7E 字节转变成为 2 字节序列 (0x7D, 0x5E)
- 若信息字段中出现一个0x7D 字节, 则将其转变成为2字节序列(0x7D, 0x5D)
- 若信息字段中出现 ASCII 码的控制字符(即数值小于 0x20 的字符),则在该字符前面要加入一个 0x7D 字节,同时将该字符的编码加以改变(如0x03变成0x23)
- 在发送端进行了字节填充,链路上传递的信息字节数超过原来的信息字节数。接收端进行字节填充相反的工作,恢复为原来的信息
- 当 PPP 用在同步传输链路时,协议规定采用硬件来完成比特填充(与 HDLC 的做法类似)
- PPP协议用在SONET/SDH链路时,使用同步传输(一连串的比特连续传送),不是异步传输(逐个字符地传送)
- 采用比特填充方法来实现透明传输。
- 信息字段中出现了和标志字段 F 完全一样的 8 比特组合(0x7E);
- 发送端在 5 个连 1 之后填入 0 比特再发送出去;
- 在接收端把 5 个连 1 之后的 0 比特删除
PPP 工作状态及转换
- 在点对点链路上建立通信,通信双方通过LCP报文进行配置和测试链路
- 对等实体进行身份认证(可选)
- PPP 协议必须发送NCP报文来选择和配置一个或多个网络层协议
- 双方网络层协议可以通过PPP链路发送数据报,并持续通信
- LCP或NCP数据报显式关闭链路,或者异常事件导致关闭链路
- PPP协议的状态转换图中共设置了六个状态: 链路静止、链路建立、身份认证、网络连接、数据通信、链路终止
- PPP协议中通过一些外部事件来触发状态的变迁,如: 链路启动、LCP配置协商、鉴别成功、NCP配置协商、链路关闭、链路终止等
- 链路静止状态下,通信双方尚无链路
- 当线路监测到载波信号时,建立物理连接,线路变为建立状态。
- 此时LCP开始配置协商,商定成功后进入身份验证状态。
- 身份验证通过后(一般不需要身份验证),进入网络链接状态。
- PPP 支持两种认证方式,PAP 和 CHAP
- PAP 在传输密码时是明文,CHAP 在传输过程中不传输密码,而传输 Hash 值,故安全性更高。
- PAP 认证采用两次握手实现,CHAP 采用三次握手实现。
- PAP 认证是由被叫方提出链接申请,主叫方响应;CHAP 则由叫方发出请求,被叫方回复一个数据报。这个暑数据包中有主叫方发送的随机哈希值,主叫方确认无误后发送一个连接成功的数据报链接。
- 此时进行NCP配置协商,成功后进入数据通信状态。
- 传输结束后链路终止。
PPP 协议的帧
- PPP的标志字段(F)为 0x7E(01111110),转义字符为 0x7D(01111101)
- 地址字段A占一字节,规定为 0xFF
- 控制字段C占一字节,规定为 0x03
- 协议字段说明了信息段中运载的分组种类:以比特0开始的是网络层协议(如IP,IPX,AplleTalk等),以比特1开始用来被用来协商其他协议。
- 信息段的长度是可变的,在 0~1500B 之间。
- FCS 是帧检验序列,占2字节,即循环冗余码中的冗余码。
一些 Notice:
- PPP 是点对点的协议,而不是总线型的(不支持多点线路),所以无需采用 CSMA/CD 协议,也就不存在最短帧的问题。
- PPP 提供差错检测但不提供纠错功能。其是不可靠的传输协议,因此也不使用序号和确认机制。
- PPP 只支持双全工链路
- PPP 的两端可以运行不同的网络层协议,但使用同一个 PPP 进行通信。
- PPP 是面向字节的,长度是整数个字节。在异步传输中使用字节填充,在同步传输中采用硬件来使用比特填充。
HDLC 协议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
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 HDLC
是ISO指定的面向比特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该协议不依赖任何一种字符编码集
- 数据报文可以透明传输,通过基于硬件的0比特填充实现
- 全双工通信,有较高的数据链路传输效率
- 所有帧采用CRC检验,对信息帧进行顺序编号,防止漏发重发,传输可靠性高
- 传输控制功能和处理功能分离,更加灵活
HDLC 适合链路的两种基本配置:
- 非平衡配置 - 一个主站控制整个链路的工作
- 平衡配置 - 链路的两端都是复合站,每个复合站都可以平等的发起数据传输,而不需要得到对方复合站的允许。
HDLC 有3种站类型:主战、从站和复合站:
- 主站负责控制链路的操作,其发出的帧成为命令帧
- 从站受控于主站,按主站的命令进行操作,发出的帧成为响应帧
- 复合站既有主站的功能也有从站的功能
数据操作方式
HDLC 有3种数据操作方式:
- 正常响应方式 - 这是一种非平衡结构的操作方式,即主站向从站传输数据,从站响应传输,但从站只有在收到主站的许可后才可以进行响应。
- 异步响应方式 - 这是一种非平衡结构操作方式,在这种方式中,从站即使未受到主站的允许也可以进行传输。
- 异步平衡方式 - 这是一种平衡结构操作方式,每个复合站都可以进行对另一站的数据传输。
Supplement
- 自动重传请求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 通过接收方请求发送方重传出错的数据来恢复出错的帧,是通信中用于处理信道所带来差错的方法之一。传统的 ARQ 有三种: - 停止-等待:相当于发送窗口和接受窗口都是 1
- 回退N:
- 选择重传:(一般)
- 广域网和局域网
- 使用的是结点交换机而不是路由器,广域网是单一网络,而互联网可以链接各种网络,结点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工作位置不同。
- 通信子网使用分组交换技术,且是存储转发式的传输方式。
ㅤ | 广域网 | 局域网 |
覆盖范围 | 很广,通常跨区域 | 较小,通常在一个区域内 |
连接方式 | 点到点链接,为了提高可靠性,一个节点交换机往往与多个节点交换机相连 | 普遍采用多点接入技术 |
OSI参考模型 | 三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 | 两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 |
着重点 | 强调资源共享 | 强调数据传输 |
广域网
- “链路”与“数据链路”
- 链路 - 指的是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的物理线路,其中间没有其他的交换节点,也称物理链路。两个端进行通信时需要许多这样的链路。
- 数据链路 - 指的是“链路+协议”,也成为逻辑链路。这些协议指的是控制数据传输的协议。
- 链路链接是不可靠的,还需要建立数据链接才能实现可靠的传输。
- PPP 为什么在异步传输中使用字节填充不像HDLC一样使用比特填充?
PPP 是被设计为用软件实现的,而不像HDLC一样通常使用硬件实现。在软件上对字节的操作比位操作容易得多。
信道分配
- 信道:信号的通道
- 比如:双绞线、铜缆、光纤、卫星、空气等
- 点到点信道:信道直接连接两个端点
- 多点访问信道: 多用户共享一根信道
- 早期星型拓扑是集线器,现在几乎都是交换机
- 局域网拓扑 - 总线拓扑、星型拓扑、环型拓扑
- 共同点:共享一根信道(别称:广播信道、多路访问信道、随机访问信道)
广播信道面临的问题 - 可能两个(或更多)站点同时请求占用信道
解决办法 - 介质的多路访问控制,在多路访问信道上确定下一个使用者(信道分配)
静态分配
静态分配方法有: TDM(时分)、FDM(频分)
静态分配的排队论分析( M/M/1排队系统模型)
M
(顾客到达时间间隔分布)- 帧到达时间间隔服从指数分布
- 平均到达率(输入率) = 帧/秒
M
(服务时间分布)- 帧长度服从指数分布,平均长度 位/帧
- 信道容量为C 位/秒,则信道服务率为 帧/秒
1
(并列服务台个数)
问题
- 资源分配不合理,不满足用户对资源占用的不同需求
- 有资源浪费,效率低
- 延迟时间增大N倍
适用情况
- 适于用户数量少且用户数目固定的情况
- 适于通信量大且流量稳定的情况
- 不适用于突发性业务的情况
多路访问协议
- 随机访问协议 - 冲突不可避免
- 受控访问协议 - 克服冲突
- 有限竞争协议 - 利用上述两者的优势
随机访问
Pure ALOHA
原理:想发就发
特点:
- 冲突:两个或以上的帧
- 随时可能冲突
- 冲突的帧完全破坏
- 破坏了的帧要重传
数学描述
帧时:发送一个标准长的帧所需的时间
服从泊松分布
- 一个帧时内用户产生新帧:均值
N
个
- 一个帧时内信道中产生的帧(包括重传):均值
G
个 ( 值)
分析:
- 0 < N < 1,轻载N接近0,重载N接近1
- G >= N,轻载G=N(无冲突),重载G>N(冲突/重传)
概率
- (一个帧时内信道中产生k个帧,泊松分布)
- (一个帧时内信道中产生0个帧)
吞吐量Throughout
S
- 在发送时间T内发送成功的平均帧数- 显然
- 时分组一个接一个地发送出去,帧之间没有空隙;一般用 S 接近于1的程度来衡量信道的利用率
运载负载Carried load
G
- 又称网络负载,时间T
内所有通信站总共发送的帧平均值(包括原发和重发)- 显然,,只有在不发生冲突时G才等于S;当重负载G>>1 时,冲突频繁
P0 - 一帧发送成功(即未发生冲突)的概率,显然有
单向传播延迟Delay -
D
- 冲突危险期 -
2D
- 生成帧均值 -
2G
- 不遭受冲突的概率 -
将 代入得
求导有
此时 ,即纯ALOHA信道的利用率最高为
18.4%
分隙ALOHA
分隙ALOHA是把时间分成时隙(时槽)
- 时隙的长度对应一帧的传输时间
- 帧的发送必须在时隙的起点
- 冲突只发生在时隙的起点
此时冲突危险期为
D
,易算出 ,当 时 最大为 36.8%
非持续式CSMA
原理:
- 经侦听,如果介质空闲,开始发送
- 如果介质忙,则等待一个随机分布的时间,然后重复步骤 1
好处 - 等待一个随机时间可以减少再次碰撞冲突的可能性
缺点 - 等待时间内介质上如果没有数据传送,这段时间是浪费的
1-持续式 CSMA
原理:
- 经侦听,如介质空闲,则发送
- 如介质忙,持续侦听,一旦空闲立即发送
- 如果发生冲突,等待一个随机分布的时间再重复步骤 1
好处 - 持续式的延迟时间要少于非持续式
主要问题
- 如果两个以上的站等待发送,一旦介质空闲就一定会发生冲突
- 对传播延时很敏感
p-持续式CSMA
原理:
- 经侦听,如介质空闲,那么以
p
的概率发送,以(1–p)
的概率延迟一个时间单元发送
- 如介质忙,持续侦听,一旦空闲重复 1
- 如果发送已推迟一个时间单元,再重复步骤 1
注意 - 1-持续式是p-持续式的特例
传播延迟对载波侦听的影响
信号传输速度:0.65C
t0时刻:甲侦听后发送,到达乙约需5微妙
t1时刻:乙侦听后发送
t2时刻:冲突
t3时刻:乙检测到冲突
t4时刻:甲检测到冲突
CSMA/CD
原理:
- 经侦听,如介质空闲,则发送
- 如介质忙,持续侦听,一旦空闲立即发送
- 如果发生冲突,则终止发送,并发送强化信号(拥塞信号),以让其他用户都知道
- 终止发送后执行指数退避算法,等待随机时间后进入步骤 2
冲突窗口 - 即发送站发出帧后能检测到冲突(碰撞)的最长时间
- 是一个时间区间,可能侦听到发出的帧遭到冲突(碰撞)
- 数值上:等于最远两站传播时间的两倍,即
2D
(D
是单边延迟)
2D
相当于1个来回传播延迟RTT
- Round Trip Time
Note - CSMA/CD 中存在一个最小帧长 =
总线传播时延 * 数据传输速率 * 2
,当站点接收到小于这个帧长的帧时应该视为无效帧并丢弃。- 以太网规定区 为争用期,对于 的以太网,最小帧长就是
64B
指数退避算法
CSMA/CD 采用了二进制退避算法来解决碰撞问题:
- 确定基本的退避时间,一般取两倍的总线端到端传播时延
- 确定参数 ,其等于重传次数,但 不能超过 10,即等于 10 后不在继续增大。
- 从离散的整数集合 中随机取一个数 ,重传所需要退避的时间就是
- 当重传达到16次仍无法成功时,说明网络过于拥挤,抛弃该帧并向高层报错。
性能比较
尽管p-持续CMSA的利用率很高,但其延迟过大,并不适用,最终以太网采用的是 CSMA/CD 协议。
受控访问协议
位图协议
竞争期 - 在自己的时槽内发送竞争比特(类似举手示意)
传输期 - 按序发送
- 明确的使用权,避免了冲突
假设有
N
个用户,需N
个时隙,每帧d
比特信道利用率
- 在低负荷条件下:d/(d+N) (N越大,站点越多,利用率越低)
- 在高负荷条件下:d/(d+1),接近100%
缺点 - 位图协议无法考虑优先级
令牌传递
令牌 - 发送的权限
令牌的运行 - 发送工作站去抓取,获得发送权
- 除了环,令牌也可以运行在其它拓扑上,如令牌总线
- 发送的帧需要目的站或发送站将其从共享信道上去除,防止无限循环
- 令牌传递适合负载很高的信道。
缺点 - 令牌的维护代价
Note - 令牌不能无限制的持有。
二进制倒计数协议
站点 - 编序号,序号长度相同
竞争期 - 有数据发送的站点从高序号到低序号排队,高者得到发送权
特点 - 高序号站点优先
效率分析
N
个站的二进制编码所需位数是 位
- 信道的利用率为
- 如果规定每个帧的帧头为发送地址,即竞争的同时也在发送,则效率为100%
一些问题
- 低序号站点的Starvation(循环地址)
- 时间同步困难
- 信道支持要求太高
有限竞争协议
自适应树搜索协议
在一次成功传输后的第一个竞争时隙,所有站点同时竞争。
- 如果只有一个站点申请,则获得信道。
- 否则在下一竞争时隙,有一半站点参与竞争(递归),下一时隙由另一半站点参与竞争
- 即所有站点构成一棵完全二叉树
以太网
经典以太网
一些特点
- 最高速率 10Mbps
- 使用曼彻斯特编码
- 使用同轴电缆和中继器连接
5-4-3-2-1原则 - 任意两个收发器之间距离不得超过2.5km,且任意两个收发器之间经过的中继器不能超过4个,以保证MAC协议正常工作
主机运行
CSMA/CD
协议常用的以太网MAC帧格式有两种标准 :
- DIX Ethernet V2 标准(最常用的)
- IEEE 的 802.3 标准
以太网
经典以太网
一些特点
- 最高速率 10Mbps
- 使用曼彻斯特编码
- 使用同轴电缆和中继器连接
5-4-3-2-1原则 - 任意两个收发器之间距离不得超过2.5km,且任意两个收发器之间经过的中继器不能超过4个,以保证MAC协议正常工作
主机运行
CSMA/CD
协议常用的以太网MAC帧格式有两种标准 :
- DIX Ethernet V2 标准(最常用的)
- IEEE 的 802.3 标准
以太网
经典以太网
一些特点
- 最高速率 10Mbps
- 使用曼彻斯特编码
- 使用同轴电缆和中继器连接
5-4-3-2-1原则 - 任意两个收发器之间距离不得超过2.5km,且任意两个收发器之间经过的中继器不能超过4个,以保证MAC协议正常工作
主机运行
CSMA/CD
协议常用的以太网MAC帧格式有两种标准 :
- DIX Ethernet V2 标准(最常用的)
- IEEE 的 802.3 标准
一些解析
前导码
地址
这里的地址都是硬件地址(物理地址),即MAC
MAC帧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长度均为
6
字节单播(unicast): 5C-26-0A-7E-4E-4C
广播(broadcast):FF-FF-FF-FF-FF-FF
组播(multicast): 01-00-5E-00-00-00
类型/Length
Ethernet V2将其视为上一层的协议类型,IEEE802.3将其视为数据长度。
故如果小于
0x05dc
则为802.3,否则是 Ethernet V2数据
46 ~ 1500字节
最小帧长 = 46+18 = 64B
最大帧长 = 1500+18 = 1518B (MTU:1500B)
数据字段不足46字节,需要填充整数字节(Padding)至46字节,以保证以太网MAC帧不小于64字节。
以太网规定最短有效帧长为 64 字节,凡长度小于 64 字节的帧都是由于冲突而异常中止的无效帧。
- 如果发生冲突,就一定是在发送的前 64 字节之内
- 由于一检测到冲突就立即中止发送,这时已经发送出去的数据一定小于 64 字节
- Why 64B ?
802.3规范中的10Mbps以太网,最大长度为2500米,具有4个中继器,在最差情况下往返一次时间大约是50微秒,在这个时间内能发送500bit,加上安全余量增加至51bit,即64Bytes。
校验和
FCS Frame Check Sequence 帧检测序列 - 使用
CRC32
计算除了校验和以外的其他字段对于检查出的无效 MAC 帧就简单地丢弃,以太网不负责重传丢弃的帧。
- 数据字段的长度与长度字段的值不一致;
- 帧的长度不是整数个字节;
- 用收到的帧检验序列 FCS 查出有差错;
- 数据字段的长度不在 46 ~ 1500 字节之间。
交换式以太网
集线器式以太网
使用
集线器HUB
组建以太网- Hub所有端口内部都是连通的
- 使同一根总线
- 和Repeater一样,也是物理层设备
使用Hub扩展以太网
- 集线器不能增加容量
- 用集线器组成更大的局域网都在一个冲突域中
- Hub级连:限制了网络的可扩展性
内部连接所有线缆,逻辑上等同于单根总线的经典以太网
所有站都位于同一个冲突域,必须使用
CSMA/CD
协议交换式以太网
- 核心是
交换机Switch
- 工作在数据链路层,检查MAC 帧的目的地址对收到的帧进行转发
- 交换机通过高速背板把帧传送到目标端口
内部通过高速背板连接所有端口
每个端口都有独立的冲突域,在全双工模式下端口可以同时收发,则不需要
CSMA/CD
可以实现并行传输
速分以太网
快速以太网
- 带宽 10Mbps → 100Mbps
- 比特时间 100ns → 10ns
- 保留原来的工作方式(帧格式、接口、过程规则)
- 自动协商(autonegotiation)
- 线缆类型
- 线缆类型
千兆以太网
- gigabit Ethernet ( IEEE 802.3ab, 1998 )
- 100Mbps → 1000Mbps( 1Gbps )
- 保留原来的工作方式(帧格式、接口、过程规则)
- 全双工和半双工两种方式工作。
在半双工方式下使用 CSMA/CD (为了向后兼容),增加载波扩充和帧突发
全双工方式不需要使用 CSMA/CD(缺省方式)
- 流量控制和巨型帧(Jumbo frame)
万兆以太网
- 10-Gigabit Ethernet( IEEE 802.3ae, 2002 )
- 1Gbps → 10Gbps
- 常记为10GE, 10GbE 或 10 GigE
- 只支持全双工,不再使用CSMA/CD
- 保持兼容性
- 重点是超高速的物理层
40G-100G以太网
- 40 Gigabit Ethernet (40GbE) and 100 Gigabit Ethernet (100GbE), 2010
- 10Gbps → 40Gbps & 100Gbps
- 只支持全双工
- 保留以太网帧格式和MAC方法
- 保留当前802.3标准的最小帧和最大帧大小
- 联网设备可以通过可插拔模块支持不同的物理层类型
数据链路层交换
网桥
假设要扩充一个网络,如果采用HUB进行连接,将导致冲突域扩大:
- 每个信息都会被广播到所有 LAN,这会极大程度上增加网络的负载,同时也带来了安全性问题。
- IEEE 802.3 的限制决定了最长的线路长度是 2.5km;而如果这些 LAN 的物理地址相距较远,就不能将其直接连接起来。
- 原先的各个 LAN 有可能使用着不同运行速度的线路,甚至是不同的网络类型。这种情况下,直接将其连接是无法正常工作的。
网桥
可以连接多个网络,同时保持他们的独立性:
- 起到了分割冲突域的效果
- 理想的网桥是透明的:即插即用,无需任何配置,网络中的站点无需感知网桥的存在与否
- 通过构建
网桥表
实现其功能
当A向B发送信息时,网桥可以学习到A的地址在端口1(目的地址不学习)
- 为了适应网络的可能变化,存在一个老化时间(默认300s),当到达老化时间时,表项会被清除
- 如果表项已经存在,则更新重置老化时间
- 可以恶意攻击使得表项满溢,则导致网桥的运行不正常
MAC地址表的构建
- 增加表项:帧的源地址对应的项不在表中
- 删除表项:老化时间到期
- 更新表项:帧的源地址在表中,更新时间戳
网桥对于入境帧的处理:
Forwarding 转发
逆向学习源地址,并根据目的地址,查询MAC地址表
如果没有查到对应的表项,则进行广播
Filtering 过滤
逆向学习源地址,并根据目的地址,查询MAC地址表
如果发现是在同一域内,则直接丢弃
Flooding 泛洪
找不到匹配表项,从所有端口(除了入境口)发送出去
一个网段的数据被发送到无关网段,存在安全隐患,且浪费网络资源
两种目的地址的帧,需要泛洪:
- 广播帧:目的地址为FF-FF-FF-FF-FF-FF的数据帧
- 未知单播帧:目的地址不在MAC地址转发表中的单播数据帧
一些特点
- 网桥工作在链路层的 MAC 子层,使以太网各网段成为隔离开的碰撞域。
- 网桥作为存储转发类设备,可以连接不同协议的网段。
- 网桥可以通过执行帧翻译互联不同类型的局域网。
两种网桥:
透明网桥
- 透明网桥以混杂方式工作
- 透明网桥需要自己学习路由表并进行路由
- 为了防止环,需要使用生成树算法,但生成树一般不是最佳路由
源路由网桥
- 源路由网桥中,路由选择由发送源站负责,网桥只根据路由信息对帧进行接受和转发
- 源路由网桥对主机不是透明的,主机需要知道网桥的标识以及连接到哪一个网段上
- 为找到最佳路由,主机需要发送一个发现帧(Discover Frame)作为探测使用
- 在遇到未知路径时,源站需要发送发现帧,途中的每一个网桥都要转发这个帧,最终可能发现多条路径
- 目的站也对此一一发送应答帧,每个帧按原路径返回,途经的网桥把自己的标志放在应答帧中
- 源站最后选择一个最佳路由,以后凡是这个源站向该目的地发送帧时,帧首部都需要携带这一路由信息
链路层交换机
从本质上说,交换机是一个多端口的网桥,其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 执行数据链路层交换算法
- 多端口透明网桥,网桥的现代名称
- 一种即插即用设备
交换方式 - 从带宽的角度
对称交换:出和入的带宽相同
- 例如:交换机上全为1000Mb/s速率端口
非对称交换:出和入的带宽不同
- 例如:交换机上有100Mb/s、1000Mb/s等多种速率端口
交换模式 - 从转发时机的角度
存储转发模式(Store and Forward)
特点:转发前必须接收整个帧、执行CRC校验
缺点:延迟大
优点:不转发出错帧、支持非对称交换
直通模式(Cut-through)
特点:一旦接收到帧的目的地址,就开始转发
缺点:可能转发错误帧、不支持非对称交换
优点:延迟非常小,可以边入边出
此时交换机只需要接受到 6 个字节就可以开始转发了(不包含前导码)
无碎片模式(Fragment-free)(一般不使用)
特点:接收到帧的前
64
字节,即开始转发缺点:仍可能转发错误帧,不支持非对称交换
优点:过滤了冲突碎片,延迟和转发错帧介于存储转发和直通交换之间
一些特点
- 每个端口都直接和主机相连(普通网桥往往是连接到网段),并且一般工作在全双工模式下
- 也可以配置半双工模式,对于 10Mb/s 的端口而言,半双工的带宽为 10Mb/s,全双工的带宽为 20Mb/s
- 对于半双工的交换机,其支持 N对 端口同时通信,故带宽为 Nx10Mb/s(而不是 2N 的带宽)
- 能同时连通许多对端口,使每对相互通信的主机都能像独占信道一样无碰撞的传输数据
- 即插即用,内部采用了专用的交换机芯片,因此交换速率高
- 独占传输媒体的带宽
生成树协议
为了可靠传输使用冗余拓扑,但会导致物理环路
物理环路引发的问题
广播风暴
交换机(网桥)在物理环路上无休止地泛洪广播流量,无限循环,迅速消耗网络资源。
重复帧
X发送到环路的单播帧,造成目的设备Y收到重复的帧。
Mac地址表不稳定(漂移)
当一个帧的多个副本到达不同端口时,交换机会不断修改同一MAC地址对应的端口。
STP
参与的交换机(网桥):收发桥协议数据单元
BPDU
桥协议数据单元BPDU包含的四个关键信息:
根桥ID(Root ID)
- 被选为根的桥ID
桥ID共
8
字节,由2
字节的优先级和6
字节的MAC地址组成的根路径开销(Root Path Cost)
- 到根桥的最小路径开销
指定桥ID(Designated Bridge ID)
- 生成和转发BPDU的桥ID
指定端口ID(Designated Port ID)
- 发送BPDU的端口ID
生成树的三个选举过程:
选举根桥(Root Bridge)
- 同一广播域中的所有交换机均参与选举;
- 桥ID最小的交换机(网桥)成为生成树的根;
- 在给定广播域内只有一个根桥,其它均为非根桥。
- 根桥的所有端口都处在转发状态。
如何比较桥ID?
- 首先比较优先级,优先级数值最小的交换机胜出成为根桥。
- 如果优先级数值相等,MAC地址最小的交换机成为根桥。
为每个非根桥选出一个根端口(Root Port)
- 每个非根桥,通过比较其每个端口到根桥的根路径开销,选出根端口;
- 具有最小根路径开销的端口被选作根端口;
- 如果多个端口的根路径开销相同,则端口ID最小的端口被选作根端口;
- 非根桥只能有一个根端口,根端口处于转发状态
什么是根路径开销?
- 根桥的根路径开销为0
- 非根桥的根路径开销为到根桥的路径上所有端口(链路)开销之和
端口(链路)开销值由
IEEE
定义,也可通过手工配置改变:为每个网段确定一个指定端口(Designated Port)
- 对于每一个网段, 在所有连接到它的交换机(网桥)端口中进行选择;
- 一个具有最小根路径开销的端口,作为该网段的指定端口;
- 指定端口处于转发状态,负责该网段的数据转发;
- 连接该网段的其他端口,若既不是指定端口,也不是根端口,则阻塞。
当且仅当所有端口处于 转发/阻塞 状态时,生成树收敛(处于稳定状态)
端口状态迁移
端口角色确定为指定端口或根端口后,从Blocking状态经Listening和Learning才能到Forwarding状态;
默认的Forwarding Delay时间是
15
秒,能保证当网络的拓扑发生改变时,新的配置信息能够传遍整个网络,从而避免由于网络为收敛而造成临时环路。当由交换机(网桥)或链路故障导致网络拓扑改变时,重新构造生成树。
- 此时交换机会向根桥发送TCN报文进行通知
- 交换机D的端口F0/2从Blocking状态到Forwarding状态至少要经过两倍Forwarding Delay时间,导致网络的连通性至少要30秒之后才能恢复。
交换机D的端口F0/2从Blocking状态到Forwarding状态至少要经过两倍Forwarding Delay时间,导致网络的连通性至少要
30
秒之后才能恢复。RSTP
虚拟局域网
支持VLAN的交换机可以分割广播域
- 一个VLAN(Virtual LAN)是一个独立的广播域
- 交换机通过划分VLAN,来分隔广播域
VLAN
是一个在物理网络上根据用途,工作组、应用等来逻辑划分的局域网络,与用户的物理位置没有关系。通过路由器或三层交换机进行VLAN间路由,实现VLAN间通信。VLAN 类型
- 基于端口的VLAN(最常见)
- 基于MAC地址的VLAN
- 基于协议的VLAN
- 基于子网的VLAN
如何区分不同VLAN的数据帧?
- 在数据帧中携带VLAN标记;
- VLAN 标记由交换机添加/剥除,对终端站点透明;
- 带VLAN标记的帧称为
标记帧(Tagged Frame)
- 不携带VLAN标记的普通以太网帧称为
无标记帧(Untagged Frame)
Access链路类型端口
- 一般用于连接用户设备
- Access端口只能加入一个VLAN
- 一旦Access端口加入了特定的VLAN,连接在该端口的设备被视为属于该VLAN
Trunk 链路类型端口与 Trunk 链路
- Trunk端口一般用于交换机之间连接
- 干道链路允许多个VLAN的流量通过
- 从 Trunk 端口发送帧时:
- 如果标记帧所携带的VLAN ID与该端口的PVID不相同,则这个帧将保持原有VLAN标记,直接从trunk端口发送出去;(本例属于这种情况)
- 如果标记帧所携带的VLAN ID与该端口的PVID相同,则这个帧的VLAN标记将被剥除,变为无标记帧,从trunk端口发送出去。
VLAN优点
- 有效控制广播域范围 - 广播流量被限制在一个VLAN内;
- 增强网络的安全性 - VLAN间相互隔离,无法进行二层通信,不同VLAN需通过三层设备通信;
- 灵活构建虚拟工作组 - 同一工作组的用户不必局限于同一物理范围;
- 提高网络的可管理性 - 将不同的业务规划到不同VLAN便于管理。
无线局域网
无线局域网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
- 指以无线信道作为传输介质的计算机局域网物理层技术概览
- 频段:2.4GHz、5GHz(ISM频段,无需授权;限制发送功率,例如:≤1瓦)
- 调制技术:DPSK → QPSK → CCK → 64-QAM → 256-QAM → 1024-QAM
- 直接序列扩频(DSSS)→ 正交频分多路复用(OFDM)→正交频分多址(OFDMA)
- 单天线 → 单用户多入多出(SU-MIMO)→ 多用户多入多出(MU-MIMO)
- 目标:提升传输速率、增强可靠性、支持高密度接入
介质访问控制
无线传输相关的“范围”
- 传输范围(TX-Range):成功接收帧的通信范围,取决于发送功率和无线电波传输特性
- 物理层侦听范围(PCS-Range ):检测到该传输的范围,取决于接收器的灵敏度和无线电波传输特性
- 干扰范围(IF-Range ):在此范围内的节点如果发送不相关的帧,将干扰接收端的接收并导致丢帧
隐藏终端问题
- 由于距离太远(或障碍物)导致站点无法检测到竞争对手的存在
- 隐藏站点不能侦听到发送端但能干扰接收端
- 假设:A正在向B传输数据,C也要向B发送数据
暴露终端问题
- 由于侦听到其他站点的发送而误以为信道忙导致不能发送
- 暴露站点能侦听到发送端但不会干扰接收端
- 假设:B正在向A传输数据,C要向D发送数据
CSMA/CA
CSMA/C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
- 当站点最初有数据要发送(不是重传),且监测到信道空闲,则等待 IFS 后立即发送。
- 否则执行退避算法
- 从 (0,CWindow) 中选择一个随机数作为退后计数器 (backoff counter)
- 通过侦听确定每个时间槽是否活动,如果没有活动,则减少退后时间
- 退后过程中如果信道忙,则挂起退后过程(解决站点之间的公平问题)
- 当退避计数器减到0时(此时一定是空闲的),立即发送帧并等待确认。
使用退后过程延迟发送的目的:避免多个站点同时传输引起的冲突
CSMA/CA 协议需要确认信号
竞争窗口(CWindow)的选择
- 竞争窗口的选择应与网络负载情况相适应
- 发生冲突的次数能间接反映网络的负载情况 - 冲突次数越多,表明网络负载越重
- 二进制指数退后算法 - 竞争窗口的初始值为某个最小值,发生冲突时加大窗口,直到达到最大值。
- 二进制指数退后算法对网络负载情况的自适应性
- 当网络负载轻时,冲突的机率较小,选择较小的竞争窗口,减小站点的等待时间
- 当网络负载重时,冲突的机率较大,选择较大的竞争窗口,避免站点间选择的随机值过于接近,从而导致太多的冲突
差错检测与确认重传
- 差错检测:32位CRC校验(与以太网相同)
- 采用停等机制:发送数据,等待确认,超时重传(重传定时器)
- 如果达到最大重传限制,该帧被丢弃,并告知上层协议
不同帧间隙控制优先级
- SIFS(Short IFS):最高优先级,用于Ack,CTS,轮询响应等
- PIFS(PCF IFS):中等优先级(SIFS+1槽口时间),轮询服务
- DIFS(DCF IFS):最低优先级( SIFS+2槽口时间),异步数据服务
RST-CST
目的:通过信道预约,避免长帧冲突
- 发送端发送RTS(request to send)
- 接收端回送CTS(clear to send)
- RTS和CTS中的持续时间(Duration)中指明传输所需时间(数据+控制)
- 其他相关站点能够收到RTS或(和)CTS,维护NAV(Network Allocation Vector )
- 虚拟载波侦听(Virtual Carrier Sense)
- RTS和CTS帧很短,即使产生冲突,信道浪费较少
如何应对无线链路较高的出错率?
解决方法:采用较小的帧(将用户数据帧分段的机制对用户透明)
Fi帧中携带Fi+1的传输时间
EDCA
EDCA(Enhanced Distributed Channel Access)
- 目标:针对不同的应用提供不同的优先级,保证QoS
- 单发送队列 → 多发送队列(AC,Access Category) AC3: 语音(Voice traffic) AC2: 视频(Video traffic) AC1: 尽力而为数据流(Best effort traffic) AC0: 背景流(Background traffic)
帧格式
主要域段解释
- 帧控制:具有多种用途
- 持续时间:下一个要发送帧可能持续的时间(NAV)或关联ID(AID)
- 地址1~地址4:每个地址的含义基于“去往DS”和“来自DS”域段确定
- 顺序控制:过滤掉重复帧,或用于分片组合
- QoS控制域段:存放数据流的QoS信息(802.11e中扩展)
- 数据:包含任意长度的数据(0-2312字节)
- CRC校验:802.11采用4个字节的校验码
帧控制域段解释
- 协议版本:通常为0
- 类型和子类型:如果子类型的最后一位设置为1,表示是QoS数据帧
- 更多段:用于长帧被分段的情况,1表示不是最后一段
- 重传:表明当前帧是以前帧的重传
- 电源管理:1表示节能模式;0表示活跃状态
- 更多数据:指明有更多的数据要发送(缓存)
- 安全保护:1表明采用802.11标准的安全机制,对数据进行保护
- 顺序:1指示接收者必须严格按照顺序处理
无线局域网的构建与管理
基础架构模式 - 通过AP (Wireless Acess Point) 接入有线网络(互联网络)
- 802.11 使用星型拓扑,其中心成为接入点 AP,使用 CSMA/CA 协议
- BSSID Basic Service Set Identifier:AP的MAC地址,标识AP管理的基本服务集
- SSID Service Set Identifier:32字节网名,标识一个扩展服务集(ESS),包含一个或多个基本服务集
- 关联到AP的三个阶段
- AP周期性发送Beacon帧,站点在每个可用的通道上扫描
Beacon帧
- Beacon帧提供的AP相关信息包括:
- Timestamp, Beacon Interval (eg.100ms), Capabilities, SSID, Supported Rates, parameters
- Traffic Indication Map(TIM)
- 站点依次在每个可用的通道上发出包含SSID的
Probe Request 帧
,具有被请求SSID的AP返回Probe Response帧 - Probe Response帧包含AP相关信息:
- Timestamp, Beacon Interval, Capabilities, SSID, Supported Rates, parameters
- 当站点找到与其有相同 SSID 的 AP,在 SSID 匹配的 AP 中,根据收到的 AP 信号强度,选择一个信号最强的 AP,然后进入认证阶段
- 主要认证方式包括:
- 开放系统身份认证 (open-system authentication)
- 共享密钥认证 (shared-key authentication)
- WPA PSK认证(pre-shared key)
- 802.1X EAP认证
- 身份认证获得通过后, 进入关联阶段
- 站点向 AP 发送关联请求(Association Request),包含:Capability, Listen Interval, SSID, Supported Rates
- AP 向站点返回关联响应(Association Response),包含:Capability, Status Code, Station ID, Supported Rates
- AP 维护站点关联表,并记录站点的能力(如能够支持的速率等)
扫描(Scan)
被动扫描
主动扫描
认证(Authentication)
认证过程
关联(Association)
关联过程
自组织模式
- 站点先寻找具有指定SSID的IBSS是否已存在。如果存在,则加入;若不存在,则自己创建一个IBSS,发出Beacon,等其他站来加入
- IBSS中的所有站点参与Beacon发送(保证健壮性),每个站点在Beacon窗口竞争Beacon的产生。对于每个站点:
- 确定一个随机数k
- 等待k个时间槽
- 如果没有其他站点发送Beacon,则开始发送Beacon
站点漫游
- 当前的AP的通道质量下降时,站点漫游到不同的AP
- 通过扫描功能发现通道质量更好的AP
- 被动扫描
- 主动扫描
- 站点向新的AP发送
重关联请求(Reassociation Request)
- 如果AP接受重关联请求
- AP 向站点返回重关联响应(Reassociation Response)
- 如果重关联成功,则站点漫游到新的AP
- 新的AP通过分布系统通知之前的AP
站点睡眠管理
- 目的:延长电池的续航时间
- 基本思想:
- 无线网卡的空闲接收状态占电量消耗的主要部分,关闭无线网卡可以减少电量的消耗
- 关联的AP允许空闲站睡眠,AP跟踪睡眠的站点,并为之缓存数据,保证数据不丢失,保证会话的持续性
- Beacons 中的TIM(Traffic Indication Map)通知睡眠站点有需要接收的数据
- 睡眠站点定期唤醒接收数据:如果有数据要接收,发送PS-Poll帧,请求AP发送数据帧
Wi-Fi 6 核心技术概览
OFDMA 频分复用技术
- OFDM:每个时间片,一个用户占据整个信道的所有子载波,并且发送一个完整的数据包
- OFDMA:整个信道资源被分成固定大小的时频资源块(Resource Unit, RU),每个RU至少包含26个子载波,用户的数据承载在RU上。每个时间片上,可以有多个用户同时发送数据
DL/UL MU-MIMO技术
- Wi-Fi 5 (802.11ac) 支持下行 (DL) 4 x 4 MU-MIMO
- Wi-Fi 6 (802.11ax) 支持下行 (DL) 和上行 (UL) 8 x 8 MU-MIMO
高阶调制技术 (1024-QAM)
- 802.11ac采用的256-QAM正交幅度调制,每个符号传输 8 比特数据(2^8 =256),
- 802.11ax 采用 1024-QAM正交幅度调制,每个符号位传输10 比特数据(2^10 =1024),相对于802.11ac,802.11ax 的单条空间流数据吞吐量提高了25%
- 局域网的特性主要由三个要素决定:拓扑结构、传输介质、介质访问控制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截止访问控制方式,其决定了局域网的技术特性。
- 以太网(使用最广泛的局域网) - 逻辑拓扑是总线型结构,物理拓扑是星型或拓展星型结构。
- 令牌网 - 逻辑拓扑是环形结构,物理拓扑是星型结构。
- FDDI - 光纤分布数字接口。
三种特殊的局域网拓扑实现如下:
- 数据链路层被拆为两个子层:
- 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 - 与传输媒体无关,它向网络层提供无连接、面向连接、带确认无连接、高速传输 4 种不同的连接服务类型。(后来逐渐没有什么作用,也很少再使用了)
- 媒体介入控制子层(MAC) - 与接入传输媒体有关的内容放在 MAC 子层,它向上层屏蔽物理层访问的各种差异,提供对物理层的统一访问接口,主要包括组帧、拆卸帧、比特传输差错检测、透明传输等。
- 网卡工作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 以太网的 MAC 协议提供的是无连接、无确认的不可靠服务。
以太网参考模型一般只包括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 一些线缆:
参数 | 10BASE5 | 10BASE2 | 10BASE-T | 10BASE_FL |
传输媒体 | 基带同轴电缆(粗) | 基带同轴电缆(细) | 非屏蔽双绞线 | 光纤对 |
编码 | 曼彻斯特编码 | 曼彻斯特编码 | 曼彻斯特编码 | 曼彻斯特编码 |
拓扑结构 | 总线型 | 总线型 | 星型 | 点对点 |
最大段长 | 500m | 185m | 100m | 2000m |
最多节点数目 | 100 | 30 | 2 | 2 |
- Base前的数字代表了数据率,单位为 Mb/s
- “BASE”指介质上的信号为基带信号(即基带传输,采用曼彻斯特编码)
- 后面如果跟的是数字,则表示最大传输距离,如 2 表示 200m,5 表示 500m 等;如果跟的是字母,则表示传输介质,如 T 表示双绞线、F 表示光纤。
- 放大器是用来加强带宽信号(用于传输模拟信号)的设备,中继器是用来加强基带信号(用于传输数字信号)的设备。
- 拓展以太网覆盖范围需要用的是中继器。
- 同一局域网的两个设备有相同的静态MAC地址时,这两个设备都会无法正确通信。
- 无线局域网使用CSDA/CA而不是CSDA/CD的原因是不需要在发送过程中进行冲突检测
- 传输时延:路由器>网桥>交换机>集线器
- 快速以太网帧的最小长度为 46B,即 64B - 18B = 46B,18B 是 6B 的源 MAC、6B 的目的 MAC,以及 2B 的类型(长度)和 4B 的帧尾校验和,7B 同步码和 1B 的帧开始定界符不算入长度。
- 作者:fufu酱
- 链接:https://csfufu.life/article/0a3b93ca-27be-49a8-ae20-582e07de87f5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